“凶宅”纠纷的合同性质及其适用

来源:admin 时间:2020-11-05

近几年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发展迅速,房价一波高过一波,人们在望房兴叹之余,买一套价廉的二手房无疑成为许多人的选择。然而,在二手房交易中,许多地方都出现了买房人在事先不知情的情况下因购买了凶宅而出现的交易纠纷,面对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凶宅问题,司法实践中如

  近几年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发展迅速,房价一波高过一波,人们在“望房兴叹”之余,买一套价廉的无疑成为许多人的选择。然而,在二手房交易中,许多地方都出现了买房人在事先不知情的情况下因购买了“凶宅”而出现的交易纠纷,面对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凶宅”问题,司法实践中如何适用法律是法官面临的一个难题。就笔者所搜集到案例,不同的法官对“凶宅”纠纷的判决各不相同。到底什么是“凶宅”?“凶宅”作为一种事实是否是一种法律上的事实而能够引起法律关系的变化呢?如何为这一类纠纷寻找一个客观的、统一的裁决准则?是目前司法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凶宅”的法理分析

  (一)什么是“凶宅”

  究竟什么是“凶宅”,普通民众一般认为只要出过事,尤其是死过人的房屋就是“凶宅”,还有人认为“凶宅”就是主观的感觉,只要房屋内“出过事”或者由于特定环境的影响,认人感觉所处地段异常而不愿在此地段上居住的房屋都是“凶宅”。对于“凶宅”,日前并无公认的或权威的界定。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房屋是“凶宅”?“凶宅”可否因某些事情的发生而变成正常房屋呢?

  “凶宅”的定义,目前占主流地位的说法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曾发生过自杀或凶杀等人为因素致人非正常死亡的房屋。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凶宅”的成立应当符合的要件是:第一,房屋内有人非正常死亡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非人们的主观想象。例如,因历史原因流传的所谓捕风捉影的“鬼屋”就不能简单地认定为“凶宅”。第二,房屋内人死亡的事实须是人为因素的非正常死亡,即俗称的“横死”。如此,就排除了正常生理死亡,如生老病死;因房屋失火、煤气中毒等意外事件致人死亡的房屋。

  所应当注意的是,如果一个房屋内数年前曾发生过人非正常死亡的事实,但已经出租或出卖给他人使用多年,用普通群众的话说就是“凶宅”的怨气已经被阳气冲散,“凶宅”成为了正常的房屋了,此时的房屋能否作为正常房屋出售?笔者认为,“凶宅”是因房屋内发生的非正常死亡的事实,但这一事实不能像标签一样伴随房屋永久,“凶宅”可以因长期的居住和使用而“洗净”,这不仅符合了民间的习俗,也有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

  (二)“凶宅”引起纠纷此合同的性质

  对于卖房人隐瞒“凶宅”的事实所引起的,不同的法官会有不同的认识。在司法实践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判决:

  有效,驳回原告。合有有效论认为,“凶宅”之说纯属封建迷信,不受法律所保护,如果卖房者没有告知“凶宅”的事实,不足以构成违反公序良俗。并且,“凶宅”本身是符合使用条件,也符合合同的目的。因此,“凶宅”在法律上与正常房屋无异。

  购房合同有效,但判决被告承担侵权责任。此说认为,虽然卖房者在售房时故意隐瞒了房屋内曾有非正常死亡的事实,但房屋的质量符合法定的标准,合同的效力不受影响。然而,依据价值规律和人们的现实观念,房屋会因购买者避讳而贬值,卖房者在主观有过错,对购房者构成侵权。

  购房合同为。合同无效论认为,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虽然没有对“凶宅”问题作出规定,但“凶宅”是民间的习俗,这种习俗是善良风俗的一种,其内在精神与社会公德是相通的。违反此种习俗实际上就是不尊重社会公德,也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所以,依照《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四项规定,合同无效。

分享到:
上一篇:房产公司的买卖合同纠纷 下一篇:试用买卖合同的常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