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咨询 | 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400-183-6969

合同诈骗

团队介绍
业务领域
联系我们
说房网

在线咨询

  • (*仅律师可见)
  • (*仅律师可见)
您现在的位置是: 合同诈骗 >

关于合同诈骗罪的几个问题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20-11-05


合同诈骗罪,是修订后刑法所规定的一个重要的经济犯罪罪名,也是目前司法实践中的常见罪。围绕着合同诈骗罪主客观方面的认定,理论上曾有广泛的讨论,但由于该罪的复杂性,实践中仍有许多难题亟需解决。本文拟就合同诈骗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主观方面的认定以及经济合同
</script> ,是修订后所规定的一个重要的经济犯罪罪名,也是目前司法实践中的常见罪。围绕着合同诈骗罪主客观方面的认定,理论上曾有广泛的讨论,但由于该罪的复杂性,实践中仍有许多难题亟需解决。本文拟就合同诈骗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主观方面的认定以及经济合同纠纷与犯罪的界限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关于合同诈骗罪客观方面的表现

根据刑法第224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在签订、履行合同的过程中,采用欺骗的方法,非法他人财物的行为。

说到底,合同诈骗只不过是刑法中诈骗犯罪的一种类型,它同样具有普通的一般特征。采用欺骗方法、他人上当受骗后“自愿”交付财物是所有诈骗犯罪客观方面的共同特征,合同诈骗罪也不例外。合同诈骗的特殊性表现在发生的场合(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和欺骗的具体手段上。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合同诈骗的一般技术过程为:首先利用对方当事人对合同的信任,使对方履行合同,而后实际获得对方的财物但自己不履行相应的合同义务。”(注:赵秉志主编:《疑难刑事问题司法对策》,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4页。)在具体分析合同诈骗罪的客观方面表现时,同样可从诈骗犯罪客观方面的三个特征去分析:

(一)行为人实施了欺骗行为

所谓欺骗行为,最常见的是隐瞒真相和虚构事实二种,“虚构”和“隐瞒”是行为的方法,“事实”和“真相”是行为的内容。合同诈骗虽然发生在行为人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但也是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来实现其犯罪目的的。刑法第224条规定了五种具体的合同诈骗方法:

1、虚构合同主体。即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的名义签订合同的行为,这是合同诈骗犯罪分子最惯用、最常见的诈骗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当事人主体真实、合法是合同成立的前提。最高人民法院的曾明确,盗用、冒用他人名义签订的经济合同都是无效的经济合同,一切责任应由盗用人自负,构成犯罪的,应及时移送公安、检察机关处理。虚构合同主体的方式主要有以下情况:

一是盗用合法主体的名义与他人签订合同。如行为人盗用合法主体的空白介绍信、合同专用章或者盖有公章的空白合同书,与他人签订合同;也有的人没有得到他人(包括法人单位、非法人单位或公民个人)授权或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利用他人的名义签订合同,进行诈骗犯罪活动。如原企业的承包人、租赁人在承包、租赁期届满以后,继续以承包、租赁企业的名义对外签订合同,或者被单位解聘的以及被解除委托的行为人擅自利用原来保留的公章签订合同的行为,都属于盗用主体的诈骗行为;

二是捏造根本不存在的主体与他人签订合同。是指通过私刻公章、伪造证件等手段,制造“合法主体”的身份和“履行能力”的假象。在司法实践中,有人以犯罪为目的而采取欺骗方法取得法人资格,尔后以法人的名义与他人签订合同。因其宗旨就是犯罪,故其法人资格是无效的。实际上也是一种虚构主体的犯罪。一些犯罪分子利用我国法人制度的不完善,在一无资金、二无设备、三无营业场所的情况下,靠“关系”取得后,打着“法人”的名义专门从事诈骗犯罪活动。犯罪得逞后,这个“法人”就作鸟兽散。对此,不能仅从形式上看问题,而需从内容上把握其虚构主体的实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案件具体应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第二条规定: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实施犯罪的,不以单位犯罪论处。这类所谓的公司,实际上并不具有合法主体的身份;

三是利用已被撤销的单位与他人签订合同。在市场竞争中,一些企业因种种原因而亏损、破产、倒闭。原有的一些介绍信、合同书、业务专用章等未及时收回妥善处理,一些人就利用这些单位原有的工作证、合同书介绍信等证件,继续与他人签订合同,骗取货物货款;

四是一些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的承包者、租赁经营者,明知其承包或租赁的企业没有履约能力或清偿能力,以承包企业或租赁企业的名义订立合同,骗取财物用于归还或个人挥霍,将合同义务转嫁给企业,或者取得财物后溜之大吉。有些人甚至在承包期满或租赁期满以后,利用原业务单位对他的信任继续签订合同以骗取财物。

2、虚设。即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行为。在签订合同时,为了减少合同的风险、保障合同的履行,根据法律法规或对方当事人的要求,出具合同担保。当负有义务的一方当事人不履行义务时,另一方当事人即可按照担保约定采取补偿措施。

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作担保,是指行为人提供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等金融票据)支付或作为物。伪造的票据,是指依照真实的票据样式、图案、颜色、格式,通过印刷、复印、拓印、绘制等方法非法制造的假票据;变造的票据,是指行为人在真实票据的基础上,通过剪辑、挖补、覆盖、涂改等方法,对票据的主要内容,非法加以改变的票据;作废的票据,是指根据法律和有关规定不能使用的票据,包括过期的、无效的以及被依法宣布作废的票据。

以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是指行为人以虚假的证明行为人对房屋等不动产和车辆等动产具有的证明文件,即以自己不享有所有权的财产作抵押物。

3、设置陷阱。即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取得和履行合同的行为。此种诈骗方法最具欺骗性,行为人本身并无履行合同的能力或诚意,却与他人签订合同,先付给小额货款或少量货物,作出准备履约的姿态,骗出全部货物或货款后,就采取推、拖、躲、赖等手段制造“经济合同纠纷”或“债务纠纷”的假象,不履行合同的其余义务。例如,不法分子利用一些企业产品积压、滞销,厂家急于寻求销路的心理,以少量定金为诱饵上门订货,或以推销代购为名,把货物拉走,使企业上当受骗,占有他人财物后又无意归还。

4、卷款逃跑。即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的财物后逃匿的。行为人与他人签订合同后,在取得对方的货款、预付款后,一逃了之。或者取得对方的货物后,做“跳楼生意”,即利用签订经济合同骗取货物后,立即,将赃款占为己有,逃之夭夭。这种行为本身就足以表明行为人的犯罪故意,其犯罪性质容易认定。



上一篇:浅议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的界限

下一篇:浅谈合同诈骗罪

添加微信×

扫描添加微信